当别人问你「最近怎么样?」
你是不是也常常笑一笑
随口说一句「还可以吧」或「就那样啊」?
这样的回答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
但仔细想想
这句「还可以」
真的代表你没事吗?
在心理咨询中,我们经常听到来访者这样形容自己:「没有特别不好,但也说不上哪里好」,是一种模糊不清、说不上来的状态。
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有情绪,而是这些情绪好像不够「严重」,不值得拿出来谈;
久而久之,「还可以」变成一种应付式的回应,甚至是一种习惯性的自我压抑。
「还可以」背后,藏着什么?
如果只是短期的模糊情绪,我们可能会随着时间自然回到平衡。但当这种「不上不下」的状态持续存在时,它可能会渐渐吞噬掉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满足感。
生活变成了一种机械运转的「过日子」:没特别痛苦,但也没有真正的快乐。回头看,只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疲惫和失落。
这种情绪往往来自生活中那些「好像不值得大惊小怪」的小事。它们看似轻微,但积累久了,却有可能压垮你。就像这些例子:
在工作中,明明不公平的事情一再发生,你心里早已不满,却还是选择吞下去,只对朋友说:「反正我能力比较强,做也就做了。」
在家庭里,当孩子哭闹、伴侣袖手旁观时,你一次次选择压抑,默默承担,直到有天突然爆发,连你自己都不知道,原来你早已不堪负荷。
这些看似平常的情境背后,其实藏着很多被忽视的情绪:委屈、不公平、疲惫、失落、自我价值感的削弱。它们不是没感觉,而是「太难说清楚」,于是我们选择一句「还可以」,草草带过。
改变,从「看见自己」开始
很多人说:「不开心就改变嘛!」
但你可能会想:「都这样过这么久了,改得了吗?」
其实,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。
关键是,我们要开始学会观察自己、聆听自己。
你可以这样练习:
1. 练习为情绪命名
心理学家 Anabel Gonzalez 提到,光是「为情绪命名」,就能帮助我们开始调节它。下次当你说「我还可以」的时候,不妨再问自己一句:「那到底是什么感觉?是疲倦?是烦闷?还是有点空虚?」
2. 回溯触发情绪的时刻
回想一下,最近有没有什么事让你不舒服?是工作上的不被理解?还是家庭中的付出被忽视?这些被压抑的情绪,是不是反映出某些你特别在意却未被照顾的心理需求?
3. 试着表达与沟通
当你发现背后的情绪是「努力没被看见」或「自己总是在配合别人」时,也许可以考虑和信任的人沟通,或是在安全的空间里释放。你不必总是当那个「什么都能撑」的人。
如何真正摆脱「还可以」的状态?
当你意识到「还可以」其实不是终点,而是一种被情绪麻痹的中间地带,接下来的任务,就是学习与情绪共处,修复内在系统,并重建幸福感。以下是几种心理疗法和实际方法,能帮助你脱离这种状态:
静观疗法
(Mindfulness-Based Therapy)
透过呼吸、身体扫描、当下觉察等练习,帮助你培养觉知力,让你更清楚地感受当下自己的状态,而不是陷入「情绪自动驾驶」。研究显示,静观能提升生活满意度,并减缓焦虑与情绪耗竭。
认知行为疗法(CBT)
CBT可以帮助你识别内在那些「不值得表达」「反正说了也没人在乎」等思维陷阱,并通过结构化的方式,建立更积极现实的认知方式,逐步脱离自我压抑的模式。
情绪聚焦疗法(EFT)
EFT认为,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无法与核心情绪连结。透过EFT方法引导,你可以更深入了解被压抑的情绪,并找到真实需求,让内心慢慢恢复流动与联结。
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撑不下去了
心理咨询,并不是脆弱的表现
有时候,我们确实会陷入一个很难独自走出的困境。情绪像一团线,越理越乱,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。当你感觉到这样的卡住与疲惫,也许就是时候寻求心理咨询的协助了。心理咨询不是脆弱的表现,而是你对自己的照顾与勇气。
你值得过上一个不只是「还可以」
而是「我感到满足」
「我有力量」、「我被理解」的日子
从今天起
给自己的情绪多一点空间
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
生活其实可以不止于此
「还可以」不等于没问题
也不应该是我们对生活的标准答案
扫码入群领100+心理课